18016433197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导热分析仪在超高温隔热陶瓷与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挑战

导热分析仪在超高温隔热陶瓷与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挑战

更新时间:2025-11-04点击次数:180
  导热分析仪在超高温隔热陶瓷与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中,面临技术适配性、材料特性与测量环境三重挑战,需通过多学科协同突破实现精准检测。
  技术适配性挑战
  超高温材料(如ZrC、HfC基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范围跨度大(0.1-20W/m·K),传统单一技术难以覆盖全量程。激光闪射法(LFA)虽适用于中高导热材料,但在测量低导热陶瓷(如氧化铝纤维增强体)时易受热辐射干扰;热线法对粉末状或非均匀材料(如3D打印多孔陶瓷)的接触稳定性要求高,导致数据波动超15%。此外,现有设备温度上限普遍低于1800℃,而超高温陶瓷在2000℃以上服役时,需开发耐高温传感器与真空/惰性气体复合测试舱,以避免材料氧化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材料特性挑战
  超高温陶瓷的各向异性导热特性显著。例如,碳纤维增强SiC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导热系数可达80W/m·K,垂直方向仅15W/m·K,传统一维测量方法无法捕捉三维热流分布。同时,材料中的微裂纹、孔隙等缺陷会引发局部热阻突变,导致稳态法测量误差超20%。针对梯度功能材料(如金属-陶瓷层状复合结构),需结合红外热成像与有限元模拟,构建动态热传导模型以修正边界效应。
  测量环境挑战
  超高温测试中,材料与传感器的高温相互作用可能改变接触热阻。例如,铂铑热电偶在1600℃以上会发生蠕变,导致接触压力下降,使热流法测量值偏低。此外,氧化环境(如空气炉测试)会使材料表面形成玻璃态氧化层,其导热系数与基体差异达3倍以上,需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氧化层厚度,并建立“成分-结构-导热”动态关联模型。目前,仅电弧加热等离激元测试能部分模拟高超声速气流中的热冲击,但设备成本超千万元,限制了其工程化应用。

扫码加微信,了解最新动态

扫码加微信
021-64195162

Copyright © 2025 365上市公司(英国)集团-官网入口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